海绵城市概述

海绵城市,就是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“自然”。

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“绿色”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,以“慢排缓释”和“源头分散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,首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,再对部分径流雨水予以调蓄、净化、回收和利用,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。

海绵城市建设与传统排水系统相比,最大特点在于“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”的理念创新,即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、水系等,使其发挥“海绵”的积存、渗透、净化、释放作用。

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,也要满足现有城市功能,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、城市道路、绿地与广场、水系等建设为载体,突破传统的“以排为主”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,通过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,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。

一、海绵城市设计理念

充分利用城市地理环境,让城市在面临雨水时,能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各个领域的水资源,它包括收集、渗透、回用、排放等环节。如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、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;可以让建筑物屋顶绿起来,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、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;可在人行道铺设透水铺装,道路绿化带可下沉,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、下渗与净化;可将城市绿地与广场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“雨洪公园"等方式。


海绵城市主题


二、海绵城市的主要应用领域

1、雨水收集

在道路立缘石“断接”处的草地上设置流水篦子,且流水篦子下设置渗水井,渗水井底部与就近盲沟渠道相连,道路雨水经过路面-流水篦子-渗水井-盲沟,最终流入蓄水池。

在穹顶式广场四周边缘铺设鹅卵石层,且其底部与盲沟相连。为了减少雨水在到达鹅卵石层底部时沿竖直方向的下渗量(以收集更多雨水),在鹅卵石层底部设置一定的坡度,底部最低处连接盲沟。广场雨水经过广场-鹅卵石层-盲沟,最终也汇入蓄水池。

海绵城市主题


(1)市政道路

2、雨水净化

由于广场面较为洁净且四周的鹅卵石层有过滤净化作用,因此广场上的雨水通过鹅卵石层已经得到净化;虽然路面雨水中污染物较多,但经过渗水井(有滤料层)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净化。

同时,雨水从渗水井进入自主设计的滤料盲沟时,进行第二次过滤、净化,最终才进入到蓄水池中。

盲沟整体为非棱柱体渐扩式。下底面为有一定坡度的斜面,并最终与蓄水池相连;水平方向上向左右两边扩展(如图4)。

考虑到盲沟要对雨水进行过滤、净化,故按照水流流动的方向依次填充渗透系数依次减小的粗砾、砂砾、石英砂对来自地面的雨水进行过滤净化。

海绵城市主题


(2)公共商业建筑、住宅

3、雨水储蓄和雨水利用

为了不影响绿地的景观效果,在地下设置蓄水池,并要求其顶部与盲沟上缘平齐,蓄水池底部设置管道连接市政管水网。蓄水池的体积大小,根据蓄水有效面积(该蓄水池四周路面以及广场)、降雨量、蒸发量等因素来确定。

水主要用于绿地的灌溉,因此在蓄水池下设水泵,当需要灌溉时将收集的雨水抽到地上再利用。同时在蓄水池上安装水位监控系统,若蓄水池水位过高,则开始排水,如用于公厕冲洗等;若蓄水池水位过低(不满足灌溉需求),则开始从市政管水网补水。在雨水被抽出蓄水池前会经过一个紫外线消毒装置,对雨水进行消毒,提高水质。

(3)工业厂区雨水处理系统

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、渗水、净水能力,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。

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城市人民政府要扮演好“决策者”和“指挥者”角色;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“设计者”和“建设者”角色;海绵城市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“养护者”角色;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“支持者”、“参与者”。